偶得天机,彼时,天花散落,梵音乱坠,尘境中了意,如镜中水月,虚无不空,如万籁凝露,清净不染,如深渊一泓,静默不动。洗涤,净尽,照见五蕴皆空,幻化无穷,从容自在。
欣赏杨曦的作品,要就着铁观音淡淡的清香。窗外车水马龙,窗里却如坐幽篁,虽不说恍若隔世,却实实在在让人感受到红尘中的一份自在。 作品集正在进行后期编辑,集子取名为《净》,全书分境、镜、净和静四个章节。每一章节主题鲜明,由观音脸部、手势等具象逐渐向剪影、手印,乃至一花一叶等符号转化,正印合了佛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偈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了了260字却揭示了人生自然的真谛:心即菩提,何必苦苦向外求索?扫尘除垢,道法自然,本是一片朗月天心。杨曦的玉雕,便深得其中三昧。
观音挂件历久弥新,杨曦的这组洋洋大观的观音作品系列,却推陈出新,令人耳目一新。不仅四个章节安排的独具匠心,每个章节的作品都与传统的观音玉雕形象不同,一花一叶都充满了时代气息,在创新和变化中却不失观音的圆满自在。 关于观音的玉雕作品自明清以来便风行于世,但却鲜有专攻观音的玉雕大师,杨曦为何独独钟情于斯?“这组系列作品是我目前创作的所有作品中最有激情的。”正如杨曦所言,以创新多变名闻业界的他喜欢挑战,而观音千变万化形象,正符合玉雕因材施艺的创作理念,如何在一块别人看来不可为的玉石上创作出观音作品?如伺使自己的作品与传统观音形象有所不同?面对千变万化的观音形象,杨曦的创作热情持续不减。然而他却不愿在材料上尽展其技,尽可能地保留原石的本色,只略加雕琢,看似无为无心,却呈现一片自然洒脱之趣。
众所周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古以来玉便被赋予了太多的人格、政治等品质寓意。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
《礼记·聘义》中便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而栗,知也;廉而不判,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拙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浮尹旁达,信也;气如长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湾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然而观杨曦的玉雕作品,却如释重负,清新爽朗,如拈花一笑。在杨曦的创作理念中,不必要为一块玉牌赋予过于厚重的文化、政治甚至神权色彩。因为,玉本天成。

《尘净》
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