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这座古城,彰显文化魅力,让文化成为苏州永续发展的动力。昨天,记者采访了几位代表和苏州文化专家学者,他们表示,传承苏州文化基因,应该多走“原生态”路线。
苏州丝绸如何走向世界
丝绸与苏作工艺相得益彰
要完成中华民族文化中国梦的复兴,苏州的资源是最丰富的。举例说,中国丝绸的根就在苏州。
作为中国丝绸品种传承与保护基地,苏州市档案局(馆)下属事业单位——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现保存丝绸样本档案30万余件,反映了近100年间苏州市区及国内重点丝绸产地绸缎产品演变的概貌,囊括了丝织品中的绫、罗、绸、缎等14大类丝绸绸缎产品,更有罕见的绫、罗、葛、绡等稀少品种绸缎样本。同时,还保存了大量有关丝绸行业珍贵纸质档案和历史资料,以及丝绸行业从织造、炼、印、染等一整套的工艺、设计档案等近28万卷。最为珍贵的是与南京云锦和四川蜀锦齐名、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苏州宋锦系列绸缎样本实物,堪称全国唯一、世界唯一。2013年11月3日,国家商务部茧丝办副主任李朝胜来苏视察后表示:中国丝绸档案馆落户苏州。但是“中国丝绸档案馆”自批准以来,实质性的进展并不大。
代表董柏建议市政府尽快考虑制定中国丝绸档案馆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案,并参照有关审批程序,向上申报,并履行事业单位法人变更登记手续等,真正落实“中国丝绸档案馆”编制审批程序上的正式挂牌。
代表曹雪明说,苏州丝绸历史文化遗存是名城苏州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保护苏州丝绸历史文化遗存,就是保护苏州的历史文化遗产。他建议,对散落在街巷中的苏州丝绸文化遗存,设置纪念碑或者纪念牌,使这些丝绸文化遗存得到更好保护,同时更好地展示苏州丝绸文化历史,彰显苏州城市特质。利用苏州丝绸文化遗存,打造一批极具地方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苏州丝绸国际品牌,以拉动丝绸消费品市场,促成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当然,除丝绸本身的文化外,苏州本土的吴文化、水乡文化、桃花坞木刻年画等苏作工艺均可与丝绸文化结合进行创意,或以“丝绸”为载体来进行延伸传承。
古城墙应选最经典部分完整保留
保护好苏作工艺美术生态基地
两千五百多年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苏州独特的文化形态,如何打造吴地文化品牌,保护这个城市?苏州大学教授袁牧经过近5年的专业研究认为,其一要纠正对目前古城墙的重建保护意识,其二要保护苏州工艺美术生态基地,塑造以吴门书画和苏作工艺为标杆的吴地文化品牌。
袁牧说,苏州的古城墙确实能代表吴地文化,但是它们并不是苏州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标杆。选择保护古城墙并不是不可以,关键是要选择哪些城墙最有标杆性。比如说,他认为苏州最有代表性的古城墙在盘门,从盘门遗迹、外围风貌来看,它都是苏州保留最完整的一段古城墙,对其进行完整性保护,是适当的。但是,几个城门同时进行古城墙重建,太过消耗人力物力财力,意义也不大。“古城墙要保护,但不宜采用大规模‘重建’的方式,保护应该在原来基础之上维护历史延续性,保存历史真实性,重建当然是有文化源头的,但它们毕竟是现代建筑,与古物已无关。”袁牧说。
城市文化的传承还需要保护好苏州特有的苏作文化。袁牧接受记者专访时特别强调说,苏州当前要抓紧对苏州工艺美术生态基地的保护,他的这一观点目前已经引起苏州市非遗保护办公室的高度重视。经过近5年的调查,袁牧发现,苏州的工艺美术生态基地散落在西太湖地区。据2012年苏州市政府关于“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优化发展规划的通知”中的统计数据,苏州地区从事工艺美术各门类的生产企业已超过6000家,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年生产销售总量为150亿元左右。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苏州市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传统保护、人才培养、鼓励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但仍有不足。
袁牧建议,对苏州地区具有工艺文化传统和已经具有一定工艺生产规模的村落进行调查编目。就苏州西太湖地区而言,就有以刺绣、琢玉、佛雕、核雕、石雕、砖雕和红木家具为主的工艺制作村落十余处。在调查编目的基础上分出主次,确定重点,结合当地规划和发展需要,将其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保护、改造和发展。在确立“工艺文化保护村落”时首先应该对不同村落的工艺品种和生存状态、工艺生产的人员结构和性质以及工艺产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定位进行评估,并开设与本村工艺文化相关的陈列馆。“古城的内涵、外延随着城市的发展正在发生变化,我们要保护的是文化形态和原生态工艺,而不是简单的重建和复制。”袁牧最后说。
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