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383年,谢安蛰伏在上虞东山湖上,等待经国大用的时机,东山再起,这时他四十多岁;1996年,一位出生于上虞的小伙单枪匹马来到苏州闯荡,徜徉于洞庭山太湖水岸,他叫李剑,这时他二十二岁。从故乡到第二故乡,物似人非而襟怀未改。
李剑的父是位古董收藏家,从事古玉交易,他就这样从小与玉结缘,随着对玉了解的深入便喜欢得一发不可收拾,于是立志从事玉石行业。17岁初中毕业后便随父亲从事古玉交易近两年,接着干脆拜师学习玉雕技艺,这在浙江可以算是“第一人”。良好的美术功底加上对玉的真挚喜爱,刻苦钻研,一年后青出于蓝技艺赶超其师。随后,慕名而来者源源不断,生意红火,以至于出现了同类作品要比其他工匠贵出好几倍的奇观。
在生意如火如荼的时候,他作出了让人意外的决定,启程苏州,准备“东山再起”。
本着长远眼光,台湾的朋友告诉李剑,苏州是个文化重镇,更是长江三角洲的玉石文化枢纽,如果要把玉文化发扬光大,这里是绝佳之选。
“移民”苏州的头几年工作开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在老家时工艺走的是老路子,比较粗糙,而苏州的工艺走的是细路子,偏精细,两者大相径庭,这意味着李剑要抛弃自己原有的成就靠着基本功从头开始。经济的压力,环境变迁的压力,技艺突破的压力,以及手下工匠“公伤”的飞来横祸等都历练着他的坚韧。来到苏州的近十年,李剑狠狠地磨了一剑,不只是重头再来,2005年,随着“龙腾玉典”传统刻玉工作室的响亮开张,李剑站在了事业的新台阶上,甚至是人生的新台阶上。踌躇满志的李剑何尝不是“东山再起”的当代写照。
在第二故乡苏州小有成就的李剑并不满足于当下的暂时成功,他的眼界需要更多艺术的支持,雕刻类的艺术品无不激荡着李剑的视觉神经。某次和朋友去云南大理旅游,路过某将军府,门前的石狮子造型独特,李剑惊叹于雕刻的美妙,驻足临摹良久,不舍离去。除了对古雕件的情有独钟,李剑还很关注现实,联系时政,他的作品《道》的灵感就来自生活,取材新疆和田青花籽料,作品揭示在光明面前邪恶露出黑暗的面孔,无所遁形,表达出邪恶在正义面前无所立足;还有作品《和谐》,大胆新颖,取“河蟹”与“和谐”之谐音,贴合时代主旋律,充满禅意,发人深省......
在李剑身上仿佛总可以看到谢安的影子,闪光之处都是很有思想。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心志,行拂乱其所为。经历虽然坎坷,李剑心态始终未变,一直波澜不惊,他笑称“经历是福气”,他一直在探索中找回自己。玉器不是看的,是品的,技艺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思想,每块玉都表达了一种思想,有了思想甚至信仰,玉的精髓就随之散发出来了。
在林间那条迤逦若带的山径中仿佛又见谢安身形飘逸、脚步沉稳地行走在一片空阔宁静的天地中。
清慎勤忍
望子成龙
富贵满堂
望
鸿运当头
龙马
朱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