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胎玉器薄似蝉翼,亮如玻璃,轻若浮云。它轻巧、秀丽,做工精致,透光性好,是我国玉器传统技术制作工艺之一。薄胎玉器多采用水磨技术,胎体透薄,有“西昆玉工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之说。尤其以轻且薄著称的痕都斯坦玉器风格独特,乾隆曾赞“薄如纸而轻如铢”。薄胎玉器起源于宋、元,至明代才出现了真正的薄胎玉器。“玉花形杯”、“薄胎笔洗”即为此类玉器的杰出代表。
薄胎玉器在当代苏作玉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业人员也有一定基数,而瞿利军则被公认为苏作薄胎玉器的领军人物。瞿利军出生于书画之家,自小与艺术有着天生缘分,其雕刻手艺不仅是对传统的正统继承,更是游刃有余地成就出自己风格,并在继承苏州玉雕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瞿利军巧夺天工的技艺使传统玉石演绎出其夺人心神的华彩,他的玉雕作品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完全不同的魅力。1989年从苏州工艺美术学校雕刻班毕业后,瞿利军进入苏州玉石雕刻厂从事玉雕工作。三年后离厂自创“中鼎玉雕”工作室。其所作玉雕作品题材广泛,器皿、玉牌、把件无不涉及,且有“空、飘、细、雅”的苏作风格。其中尤以制作白玉器皿件为特长,其造型或厚重庄严,或薄胎空灵,均呈现出超凡脱俗的风范。其雕工或浮雕、或圆雕、或镂雕,堪称巧夺天工。懂得吴文化的瞿利军在小件设计上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其创作的花鸟鱼虫、江南水乡、香草缠枝,均纤巧秀美,洋溢着江南水乡的灵气和吴地文人的气息。“玉不琢,不成器”,玉器的设计和制作用“琢磨”二字来概括是最为恰当的。用“琢磨”来形容瞿利军的不仅仅是其雕刻的过程,同时也是其创作思维的过程。一块玉要雕刻成为一件理想的艺术作品,就必须先有一个巧妙的构思,从而将最好的意蕴、最美的纹饰、最俏的姿态自然地赋予玉料之中,把亮泽、温润、典雅、优美的形体从坚硬的玉石之中解脱出来。
瞿利军在器皿件的创作中推陈出新,形成了端庄、大气、典雅、细腻的创作风格,作品造型新颖、题材别致,颇具功力。瞿利军非常喜欢一组叫《蛐蛐罐》 的玉雕件,该套蟋蟀罐中的三个罐子由一块新疆和田玉籽料精心雕琢而成,小罐可放置于中罐之中,而中罐又可放置于大罐之内,其设计之精,制作之绝,不逊于名瓷、紫砂等艺术品,适逢盛世,弥足珍贵。此一套三件的和田玉籽料蛐蛐罐,造型规整,材质相同,工艺一致,只是体量上的大小之分,更为可贵之处是,每只蛐蛐罐都配了一只碧玉的蛐蛐,更增加了作品的灵气,使作品活了起来,妙趣横生。
厚积薄发,以求精髓。一直在技艺上严格要求自己的瞿利军认为,苏州玉雕工艺已经毋庸置疑,现在所需要的是创作出具有时代及本土文化特色的作品,他本人也正如他所说的,一直力求在玉雕作品中注入更多更细腻的吴文化基因。
瞿利军简历
1970年生于苏州,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玉雕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作品《白玉花卉纹瓶》荣获2007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花卉“寿”字白玉花瓶》荣获2008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白玉香炉》荣获2008年江苏省“艺博杯”金奖,《渔樵耕读》荣获2009年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天工奖”金奖,《玉堂锦绣籽玉瓶》荣获2010年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天工奖”银奖,《青铜印象》荣获2010年中国玉(石)器百花奖金奖,《蛐蛐罐》荣获2011年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天工奖”银奖,《葫芦瓶》荣获2011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籽料白玉万寿炉》荣获2012年“百花玉缘杯”中国玉石雕刻精品奖金奖。
茶壶
瓜棱香薰
瑞兽
万寿炉
蛐蛐罐
寿字纹双层薄胎瓶
玉堂锦绣瓶
顶呱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