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玉文化开创了“玉和”思想
晚报会客厅:吴会长好!没见面前,看到你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苏邦”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头衔,以为是一个银髯飘飘的长者,却原来这么年轻,几乎就是一个帅哥嘛。你这么年轻,就得苏邦玉雕的真传,请先说说你这个传承人,是怎样传承的吧。
吴金星:谢谢你们的抬举。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明知你们抛来的帅哥帽子是客套,但听了心里也还是蛮适意的,咱从事的就是一个追求美,创造美的事业嘛。看世界看生活,真正的美女不会因岁月流逝而姿色无存,而真正的美玉也是要经过拥有者的垂怜与摩挲,足以化之气质,养之性情,方能成玉之美德;真正的玉文化,是经过了千年历史的积淀,经过历代统治者和鉴赏家的定义,经过礼学家的诠释美化,最后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人文精神寄托。而永久的玉文化,更是需要在传承中蓄势,在勃发中超越,成就永恒亘古的美。中国的玉文化有着八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那一枚枚小小的玉见证了多少历史的兴衰和王朝的更替。从“巫玉”到“王玉”,从“民玉”到“和玉”,八千年的玉文化经历了这样的四个时期,并且,在这四个时期当中,承担着所属时代赋予它的特定职能,具有着所属时代的特殊意义。
晚报会客厅:不愧是大师,手上能出绝活,出口就是锦绣文章。在你们的眼中,一块美玉,不仅有质地的区别,造型的不同,似乎还真的是有生命的,有美德的。继续给我们读者讲讲琢玉的各种理念吧。
吴金星:说得不错,在我们的眼里,玉还真的是有生命的。自古以来,玉的美德一直为人们所颂赞,上至皇室贵胄,下至文人墨客,无不对玉有着独特的喜爱,关于玉的诗作数不胜数。当然黎民百姓也是喜爱的,只是苦于玉昂贵的价格和尊贵的身份,可望不可及罢了。自古有云:“玉不琢,不成器。”可见在古人心目中,玉必须经过雕琢,成为了一件“玉器”方才是好的。反过来说,不经雕琢的玉自然是“不成大器”。玉穿越八千年的岁月,玉的价格正因为玉资源的逐步减少而持续上涨。在这样一个大力呼吁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当今时代,为了“弘扬玉文化、保护玉资源”,有人大胆提出了“美玉不琢”的新新理念,并真的将这个理念,运用到了实践行动当中。古代玉文化是古人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岁月沉淀出来的深厚基石,而现代玉文化开创了“玉和”思想,讲求人的内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这也和当今社会倡导的“和谐”思想不谋而合。存在的即有一定的合理性,这其实也是玉文化有了几千年的传承之后一个厚积薄发的飞跃。
晚报会客厅:说到玉文化,不能不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奖牌,以往都是金银铜三种金属,这次,我们中国人在自己的地盘上,第一次将玉嵌进奖牌,能说明很多文化上的意蕴。
吴金星:这是中国人将“玉”的元素,融进了奥林匹克精神。金镶玉奖牌自发布之日起,就受到全球瞩目。随着镶玉奖牌逐渐被世界了解,中国玉文化也重新回到世界文化的中心。金镶玉突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形象地诠释了中华民族“以玉比德”的价值观。
不论哪个时期,好的刀法一如书法运笔
晚报会客厅:苏州自古就是玉雕的重镇,子冈玉非常有名。请说说我们苏州今天的玉雕吧,互联网时代的玉雕世界。
吴金星:如今是计算机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人们的观念甚至思维方式。网络已成为推广传播的新的阵地和窗口,玉雕艺术抢占互联网的宣传优势,开辟有自己特色的网域,也将是现代社会中玉文化的一个传承和超越的重要方式。苏州的玉雕大师再一次引领了潮流,纷纷制作了自己的工作室网页,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在国际互联网上开辟精品网站,在互联网上展示玉雕艺术精品和发布商业信息,也将成为玉雕艺术走向世界和未来的一种新形式。玉是一种高贵的文化,它给人们一种欣欣向荣、和平宁静之感,它代表着一种向往,一种寄托,一种满足,一种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新精神。在一次次的“传承”与“超越”中,成就属于我们自己的“经典”,成就属于世界的“经典”。
晚报会客厅:说说你自己吧。你的动物件制作,名声也是很大的。
吴金星:作为苏作玉雕的一员,我从绘画语言中的“画有尽而意无穷”,推导出玉雕艺术也要有“玉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很多朋友都非常认可我做的动物件,我想这应该是对我不断追求“意无穷”境界的肯定。动物件上要体现出“意无穷”,那么首要的就是准确刻画动物的神韵。
晚报会客厅:怎样准确体现动物的神韵,使作品“意无穷”呢?请谈谈你的具体实践。
吴金星:我的感悟是,传统元素精华必须与现代审美观念有机融合。在对于继承和吸取传统元素精华,我在实践中主要有两点体会。一是厚积才能薄发。要做到下笔有神,先要胸有成竹。我对古代动物雕刻特点的发展和演化作了深入的了解和比对,以期了然于胸。中华古代传统文化的主要经验和积累给了我充足的养分。比如,殷商时期的动物件多为片形、几何形,手法上多以双线阴刻,选型自然,作工简浅,刀法有力,象形粗犷;春秋战国时期的动物件仍多为几何体外形,动物已由形象趋于写实,多以云纹勾勒动物五官;秦汉至南北朝时则以辟邪为主要题材,身上长有飞翅,头上有角,全立雕,张牙舞爪,凶猛威武;到了唐宋元时期,动物件则显得较粗犷,工艺上较粗糙;而到了明清动物件则变得较为写实,尤其是乾隆时玉雕达到了一定的顶峰,动物件往往显得细腻逼真,讲究造型和动态。而在工艺上,不论哪个时期,好的刀法或洒脱俊拔,或轻灵俊雅,或朴茂丰厚,或遒劲稳健,或老辣沧桑,一如书法运笔。技法有圆、镂、浮、透、链、平雕等。无论何种技法,都要求线条流畅优美,透视感强,形象逼真传神,给人的身临其境之感。二是要认识到中国古代的玉雕风格与东方哲学精神等文化因素是密切相关的。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美,内在美,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比如雄强猛厉的南北朝貔貅,较之西方掷铁饼者力量的紧张迸发,则给人更多品尝的余味,像中国书法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体现一种退熟回生,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又如,明清的动物件多体现道家的风格特征,它们和生活关系密切,风格上追求自然,朴拙可爱。我本人较喜爱这种风格,所以我的动物件更多的吸取了明清动物件的特点。而且自古以来玉是人格化的玉,“君子比德于玉”,玉又承载着人民无限美好的希愿,它是吉祥的化身,寓意无穷。
俏色料可以激发创作者超越常人的想象
晚报会客厅:艺术相通,像绘画和书法,最讲究个性,你是怎么做的?
吴金星:鲜明的个性,我理解成“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人奇我绝”。在我的实践中,我主要概括成以下四方面。一是创作首先要考虑作品的神韵意境,符合现代审美需要。希望能通过作品与观众作思想、精神的交流。我作品中的形形色色的动物,无论是象、狮、辟邪、狗等等,朋友都爱不释手。2007年的一件《辟邪》作品,有南北朝全立雕手法的痕迹,但是一改当时因多用于墓饰而显凶猛威武的情态,考虑到现代人把玩之用途,故而在面部处理上线条较为柔和,显得相对乖巧。尤其是嘴边的皮色处理,注目相视时,仿佛它在对你龇嘴而笑,充满情趣,古朴可爱,让人忍不住也会心一笑,一扫繁琐生活之烦扰。做完不久,即被朋友收藏。二是特别讲究动物造型和手感,形式上追求夸张表现。我做把件注重的是手感,即既要体现出动物合理的骨骼肌理造型,又不能让玩家把玩时觉得扎手刺手。即能“赏”,又可“玩”,大大增加实用性。三是讲究俏色,增添艺术感染力。我比较喜欢俏色料,因为它可以激发创作者超越常人的想象,体现创作者的阅历、见识和灵感。俏色艺术既要用得巧,又要用得拍案叫绝,非它莫属,更要自然真实,主题突出。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去年为朋友创作的《耄耋富贵》。一块把件的原籽料,中稍凹陷,并带有一小处天然红皮,也呈内陷状。很多设计方案被我一一否定,把玩着原料时,我灵感迸发,此小红皮恰似一只欲展翅起舞的小蝴蝶。作品完成之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朋友连呼啧啧。红皮凹处恰似蝴蝶的身躯,而旁突起刻画了蝴蝶双翅,充满了立体透视感,展翅欲飞,栩栩如生,动感十足。而上下双猫,白腻慵懒,亦活灵活现。一静一动相得益彰。可以说,这是我非常满意的一次实践。四是以简化繁,体现简约美,玉质感。我一直相信,好的籽料不需要繁琐的雕刻,好的作品更不一定要繁杂的工艺。中国艺术讲究的是留白美,没有了想象的余地,那么就没有了品味的可能。因此,我的动物件作品设计均较为简洁,去瑕留瑜,以最少的动刀来体现最大限度的韵味。
《腾云辟邪兽》新疆和田籽料
吴金星小传
苏州人氏,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副会长,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苏作”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创作擅长仿古、动物、花草,作品造型生动,尤以貔貅、马等动物件为特长。作品神态憨态可掬,趣味浑然天成,古朴中跃动现代生活气息,设计均较为简洁,去瑕留瑜,以最少的动刀拉力体现最大限度的韵味,符合现代审美需要。以“传统元素精华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的理念来指导设计与雕刻,继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广为玉石爱好者及收藏家的追捧。